心肝脾肺肾五行发力。
没有习练出五行发力的人,总觉得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实际上以心行气习练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五脏六腑,周身整体没有一处不能行气的。五行传簇就是内动,就是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一气之起落的发展,就是将一气之起落习练成为一气之漫延,直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
心肝脾肺肾怎么传簇能量?就是相抱,河车运行生成真气于丹田,真气抱两肾,;两肾抱肝脾,肝脾抱两肺,两肺抱心,心抱意,意抱气,气抱力。这些需要到内家功夫的高层次才能够习练出来。
五行为什么要有能量传簇?因为包裹五脏六腑的体腔是人体中最大的部分,如果这部分不通,则就成为了身体最大的“死包袱”,会拖累身体空灵圆活的!内家功夫就是要把周身整体每一个部位都要练通练活,心肝脾肺肾的五行之气都要习练出来,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
我鼓励大家来沈阳验证,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过于玄奥,只有你来沈阳亲身体会到了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状态和力量,你才能相信《洗髓经》、《易筋经》与前辈大师的拳论中写的都是真的!
第八个概念:虚实、动静、刚柔、体用
这几个概念出现在《易筋经》的开头部分。丹道与修行是用不到这些概念的,只有武学,才会用到这几个概念!
虚实之分是为了能量蓄发,单重在一条腿之上的压缩旋转为实,另一条腿则为虚。虚实转换才能够获得劲力,虚实转换的高层次就是阴阳转换,就能够获得连绵不绝的劲力,只有连绵不绝的劲力才能够达到破之不开、撞之不散的程度。
动静,五行能量蓄发为静,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外形动作为动,动静之间也是在不断地阴阳转换的。无内里之静则无外形之动。
刚柔,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够破之不开、撞之不散。刚柔之间也是在不断地阴阳转换的。
虚实、动静、刚柔,都是阴阳转换的两个方面,而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量蓄发。
体用。在丹道与修行当中是不存在体用的,只有武学才需要体用。武学之体即为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武学之用即为技击实战。体用原则就是在明确告诉大家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使用能量去技击实战!
第九个概念:闭五行与神行。
闭五行反观内照,才能够生成五行传簇的能量,有了五行传簇的能量,才能够涨筋腾膜、真气鼓荡。涨筋腾膜、真气鼓荡就是能量在周身自动传簇的状态,就是神行。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这句话说的就是神行,神行就是能量自动在体内传簇的状态。内家功夫一定要习练到神行的程度,神行就意味着身体能够自动传簇能量,能够自动进行能量的阴阳转换,到了这个程度,就是我说的把身体习练成为一架能够自动理解与处理外力的技击机器了!
以上九个概念,就组成了《洗髓经》和《易筋经》的内家功夫的起因和结果-------唯独缺少过程,即怎么让元气控制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转换成为实实在在的精气神的技击能量和力量。这九个概念,就奠定了内家功夫的根基。
也许我们说错了,因为我们没有习练过《易筋经》的十二式,说不定通过习练十二式就能够生成精气神的能量。读者中如果有通过习练十二式练出精气神的能量的,可以与我联系,我将就此向大家道歉。
从易筋到易髓,也是在内家功夫范围之内的一个质变量变过程。在易筋的过程中,以心行气驱动能量周身传簇,这时的能量传簇被身体感觉为一根筋,这根筋能够把整个身体抽合变形、疼痛不堪,并且这根筋越来越强大,会变成一根绞索,绞动身体发出巨大能量和力量--------但这其实却是身体尚未通透的表现,就是因为能量还没有在体内畅通无阻地通行,有了阻力才能够被身体感觉出“一根筋”。易筋达到质变后,就是易髓了,此时已经身体通透,能量能够畅通无阻地在体内运行传簇,一根筋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就会出现太极拳中所说的“抽丝换力”,即以心行气会越来越微弱就能够驱动能量周身传簇,能量会以气的形式流串于周身。这种周身通透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能量深入骨髓皮毛并且停留于此地了,这时身体就习练成一种蓄发合一的状态,心意或心神一抽合,不用外形动作就能够蓄发能量和力量。气在内家功夫中绝不是一种气感,而是习练出来的实实在在的能量,所以大家习练内家拳时,不要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气或者气感,而是要习练出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精气神的能量传簇,待精气神能够流串于周身了,这时体内生成的气才是具有实实在在的能量和力量的气!
所以,易筋是一个发现元气并使真气运行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静到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