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这种关系,上司威胁要是那样就直接炒了她。
形容自己当时都要崩溃了。在反复思考应该怎么做之后,她脑子里只剩下一个词,那就是“自杀”。
自杀看似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却只是遗留了问题。比如,自杀后她就能摆脱“小三”的身份吗?她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吗?她能够获得一份完满的爱情吗?她的家人朋友怎么办?诸如此类。
最后一个自杀的原因就是获利。你可能要笑出声来了:自杀还能获利?事实上,获利性质的自杀并不在少数。
你可能要问,一个人自杀骗保,这样算不算是获利型的?这种,我更倾向于将其归为解决型的,因为其是将自杀作为一个解决方案。而这里所说的获利,是指通过自杀行为获得周围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往往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身上。
这里我们要先介绍一下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也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以女性患者居多。他们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群体——不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是如此。他们时刻处于崩溃的边缘,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状态。他们相信自己在童年时期被剥夺了关爱,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扭曲了对自己的印象,缺乏价值感,极其渴望别人的关爱和认同。一旦无法获得这些,他们就会沮丧、怀疑、愤怒、冲动,轻易肯定一切也会随时否定一切,并且倾向于自我毁灭。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脆弱孤独,害怕失去他人的关心。他们往往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并且会付诸行动。在自杀失败或被救起时,会感到周围人,如家人、朋友、医护人员等对他们的巨大的关心爱护,这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他们渴望关怀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感到可以从自杀中获利,于是经常会进行自杀。而由于他们自身的无价值感,他们对于自杀成功也没有任何的恐惧。因此,他们会反复进行自杀行动。
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经历。
【案例】
自杀24次的“超级玛丽”
要离开,毋宁死
先生是一位公务员,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办事严谨,才华横溢,上级重用,下级敬畏。并且,他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美丽,儿女双全。很多人都很羡慕先生。可是,他却传出了自杀的消息!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竟然是他第24次自杀!
“你玩过超级玛丽吗?”他显得很疲惫,但是表情平静,“如果他在游戏中犯了错误,碰到了那些怪物,就会死掉,他就必须重新来过。我就像他一样。做错了事情,就只能去死,只有死亡才能让人重获新生。”他不肯再说,只是声音颤抖地问:“她……来了吗?”
先生口中的“她”指的是他的妻子。他之所以会如此紧张,那是因为在他自杀之前,两个人大吵了一架,而吵架的原因是先生招妓被抓。
事实上,先生招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在这方面他也没什么忌口,路边的野花随便采。“我的心里只有她一个人,我发誓!我不是要背叛她,我只是需要发泄。她根本就不理解我,也不想理解我。她从来不在意我的感受,也不在意我为她做了些什么。我很郁闷,我很难过,我很彷徨。我也是个人啊!我只是想要一个情感的宣泄口。我只是去外面找女人发泄一下,让自己的身心都放松下来。但是在我的心里就只有她一个,她就是我的女神。我爱她,我不是想要背叛她。她就是我的全世界,她不能跟我离婚!要离婚,我宁可死!”
谁让我不够好
先生其实对妻子非常依赖,甚至可以说是崇拜。在描述妻子的时候,他用了很多非常美好的词语。比如,“绝世佳人”“倾国倾城”“天生丽质”“兰心蕙质”“秀外慧中”……几乎用了好几页的成语。在他眼里,她就是天使,是一个完美的女人,甚至是女神。她是那样光芒万丈,是那样完美无瑕。相对而言,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不是,他的自我价值很低。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怀有深深的负罪感,认为身边人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是我自己不够好。我什么都做不好。在单位里,我的工作也做不好,我们单位在评比中失利都怪我,我本该注意到的,我应该多督促一下的……我的丈母娘摔倒了也都怪我,要是我那天没有加班的话……一切都是因为我不好。我只会给别人带来不幸,只会把他们都拖入苦海。像我这样的人……”
先生痛苦地抱住头,堂堂男儿竟也流下了泪水。但是,他很快又把这种自责转换成了对妻子的愤怒:
“可是,我这么痛苦,她却视而不见!我恨她!我那么爱她,她却这么对我!她想跟我离婚!离就离!我就要离开她!”似乎心意已决,再无转变的可能了。
可是,等到离婚协议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却拒绝签字,“不!我要回家!我要见她!让我见她!不然我就马上死,现在就死!”
死在你面前,你才会看到我
“为什么要用自杀的方式?这问题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