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客 > 科幻小说 > 明末黑太子 > 第952章: 三桂出走(3/4)

第952章: 三桂出走(3/4)

上一页明末黑太子章节列表下一页
明末黑太子有声小说,新思路客在线收听!
不能再好的地方。

以前赵宋的徽钦二宗便来到此地游玩,那么想必自己也能有幸前去追忆一番。

这就是前朝金国的都城上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便在此地开朝!

大清太祖不是说后金国号便源自金国的传承么?

这正好,自己前去开荒,也算是顺便祭祖了!

上京一带是大清国的后方的后方,正二八经的大后方!

别说明军,连清军都没几个!

这一带在废弃之后,又少有人定居,多半都是荒地,刚好利于开垦。

唯一的问题是必须在开春之前,连渡松花江与纳邻河,否则就得在松花江上游的南岸落脚。

从宁远到上京,足有一千五百里之遥,每天走三十里路,也要走近两个月方可到达。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无比艰辛的征途,可比起留在皇太鸡身边,要安全许多。

为了今后自己不再被皇太鸡坑害,吴三桂也会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往后你随便下旨,老子远在上京,就是听封不听调,你又能奈我如何?

皇太鸡没有将百姓迁离宁远之事,吴三桂也不会率部负气出走。

到了上京,修缮或重建一座城池,还可以继续做大清国的勇顺王,一点不耽误!

明清两边接着打,吴三桂大可以坐山观虎斗!

皇太鸡赢了,吴三桂依然是大清国的勇顺王。

朱慈烺赢了,吴三桂便可直接反正,同时献上百万亩良田……

除了位置“稍微”偏僻一些之外,这里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吴三桂当然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嘴上还是要为皇上开荒种地。

为避免今后与各旗在开荒界限上发生冲突,故而才会想要去往上京一带。

皇太鸡见留不住吴三桂,又不能将其扣押或杀掉,便只能应允放行,还很是关心地提供了大量的种子,又送了些牲畜作为耕作之用。

吴三桂没要其他贵重物品,只要了一堆铁镐、铁锹、斧子、铁钉、焦炭、帐篷、药材等,目的就是要在落脚点尽快砍树造木屋,不然百姓都得被活活冻死。

豪格怀疑吴三桂去上京是要倒斗挖龙脉……

皇太鸡听罢觉得自己应趁春秋鼎盛,应该多生几个儿子!

倒是希福担心吴三桂或许到了上京,稍作停留便还会继续北上,率部进入大清以北的蛮明诸多藩国境内。

皇太鸡倒是觉得此言有理,可看过地图之后,又认为即便到了上京,距离蛮明藩国仍有千里之遥。

吴三桂若是不想活活拖死所携带的百姓,便不会如此疯狂,在上京安家落户,已经很是不错了。

真若是前去投靠蛮明的藩王,只怕真到了目的地,也不剩下多少兵马与百姓了。

赵宋的岳飞曾立志率部北伐,直捣上京,救出被金军安置在此地的徽钦二宗。

可只要用脑子想想,便会觉得可笑。

从两淮一路北上,纵横三千里,深入塞外作战,尤其是滴水成冰的冬天,水土不服的宋军还有多少战力可言?

金军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善于在严寒中生活与作战,宋军就值得怀疑了……

十万宋军从两淮发兵,要保证每战必胜,且不会折损太多人马,方可实现如此目标。

除此之外,还要在冬季渡过松花江与纳邻河,再在开春之前折返。

皇太鸡认为宋军出征十万,最后能剩下一万返回就相当不错了。

若是换成稳扎稳打,一点一点向北推进,不知何年何月可以打到上京城下了!

吴三桂以为如此便可远走高飞了?

之前索伦部酋长博穆博果尔发动叛乱,大清早已派兵前去弹压。

如今博穆博果尔兵败身死,但大清还有一个甲喇的八旗兵,以及不少于三个甲喇的仆从兵留在当地负责镇抚。

尽管或许无法与吴三桂所部相抗衡,但多少会起到监视的作用。

皇太鸡已经猜出吴三桂的心思,鉴于大清已经有了增收粮食之策,也不会在此时与其斤斤计较,等以后得了天下,再行算账亦不迟。

正好可以让鲍承先顺便请吴三桂所部看看开荒屯垦出来的成果,也好使其将法子照搬到上京那边去。

吴三桂真能如鲍承先一般能干,带着手下百姓为大清开垦出百万亩的良田,也算是变相立功了。

有了足够多的良田,就会有足够多的粮食,如此便可养活足够多的兵马。

皇太鸡期望大清王师拥有十五万骑兵,十五万到二十万步兵,含炮队。

总兵力至少要达到三十万,另有十万团练用来屯垦与训练,战事吃紧便可投入战斗。

大明能组建团练,大清自然也可以。

但新入士兵的武器与甲衣如何置办,成了个大问题。

尤其是在冶铁方面,大清远远落后于蛮明。

范文程进言,说鞍山一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明末黑太子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