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客 > 军史小说 > 永世帝唐 > 第十六章:丰收之后(二)(2/3)

第十六章:丰收之后(二)(2/3)

上一页永世帝唐章节列表下一页
永世帝唐有声小说,新思路客在线收听!
.现代的农业生产,无非也就是这些。

以农具为例:在机械化出现之前,所有的农具在隋唐之前基本都已经出现了‘后就算有新式农具出现,也大多是一种改进的性质。

刚才李世民问的是,关中地区也可以一年两种∩此可见,这个时代的人对一年两种并不陌生。但是,他们为什么惊讶呢?

因为他们不知道,从五七零年开始一直到七五零年之间,地球或者说中国将处于暖期♀两百年的温度,要比现代的略高一点点。而且,这个时期的降雨量,远比现代要充沛得多。

但是,这时人们的种地的习惯,还是沿袭以往的。

从公元二零零年前后,也就是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公元五零零年,中国的气温一直处于下降期。而且,五零零年前后的温度,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

虽然从那以后,温度在持续上升,但北方的政权却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隋朝虽说统一了天下,可是秦淮以北的种植习惯却没改。

殷清风之前问过杜丙,也向杜伏威和单云英求证过←们的回答是,现在淮河以北,每年只种一茬庄稼。

如果没有他们再三的堡,殷清风也不敢说出一年两种的话来。

但是,随着政权的稳定,一年两种或者两年三种,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只是在打一个时间差而已。

这个时间差,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殷清风知道他们要问什么,他抢先回答道:“现在还只是五月下旬,这次收割之后,小子会命人种下水稻。等收割的时候,殿下与诸位长辈可以再次前来视察。”

洛阳附近的水稻种植历史很悠久,想要获得稻种,根本不必跑去江淮一带。

李世民对殷清风摆了一下手,“你先等等!”

说完,他转身对萧瑀说道:“国公,这小儿说,关中可以一年两种∏...是不是大河以南都可以如此?”

萧瑀:“可以...吧...”

“嘶~~~~”所有人都惊呆了。

李世民和萧瑀俩人的一问一答,意味着不只是大江两岸才可以一年两种。大河到大江之间、炬与巴蜀之地,皆可以一年两种!

全大唐有多少土地?每年又能增加多少?

一旦在全大唐普及的话,就意味着一年相当于过去四年的产量、十年相当于四十年的产量....

所有人越想越不可思议,越想,看着殷清风的眼神越火热:“这是天降英才于大唐啊!”

殷清风面对吃人的眼光,他脸上显得很平淡,但内心就不是这样了。

为了给自己解围,殷清风说道:“今日是五月二十二,月底或下月初就可以种下水稻。

这一年两种在时间上允许的,但最终产量如何,小子不敢堡。”

有了这句话的缓和,众人总算没那么激动了。

李世民这时很想抽殷清风一巴掌,“产量?谁还在乎你这第二种是什么产量!就算关中不行,不是还有江淮吗、不是还有巴蜀吗?哪怕不增加三倍,两倍也行啊!”

或许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都似笑非笑的看着殷清风。

杜如晦问道:“这里的麦子是何时种下的?你这水稻又何时能收割?”

其他人一起点着头,这个问题才是关键。

殷清风微转身体,正对着杜如晦,“正月底种下,生长期为四个月‘稻在霜降前可以收割。”

杜如晦追问道:“怎么是正月底?不是三月上中吗?”

殷清风冲杜如晦一拱手,“敢问杜学士,豫州的‘豫’做何解?”

杜如晦一愣,不明白殷清风问这个问题与几月份种地有啥关系,不过他还是耐心的解释道:“《东京赋》中‘度秋豫以收成’,可以解释为出游;《后汉书·乐夷传》中,豫又做‘参与’解。不知...”

殷清风向杜如晦微鞠一躬,“谢长者赐教。具体的说,‘豫’字的左边为声符,右边为意符。

所以,‘豫’字读‘予’的音,其本意表达的是象之大者。”

杜如晦和其他人一样,都有些吃惊,他说道:“没想到小郎君对训诂学深有研究。”

殷清风可不太清楚训诂学是什么内容,他也不敢接茬,“小子以‘豫’字做引,便是想说明,仓颉先圣造字的时候,原先豫州一带是有象群出没的。而今,别说豫州,恐怕大江以北都不得见了。

所以,小子的结论是,四季变化非常例。”

杜如晦有些迟疑,“那...以小郎君的意思是...”

不但杜如晦被殷清风吓到了,其他人的表情也好不到哪儿去▲象、历法这些内容太神秘了,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学习和精通的。

殷清风当然知道症结出在哪里了,“小子只是在读书的时候,偶发奇想。既不精通训诂学也不清楚星象。”

李世民和身边的人相互看看了,又看向殷清风〔似殷清风这年龄,应该真的只是出于少年的遐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永世帝唐章节列表下一页